在青少年的数字世界中,他们所接触的媒体内容中,除了游戏以外,最吸引他们的,大多是带有性暗示信息的内容,无论是长篇的电影和小说,还是短视频,歌曲和广告图片,都使用了性来作为吸引的噱头。
在这样的信息充斥下长大的新一代,很容易会对含有性暗示的信息感到“麻木(desensitized)”,会将一些不符合逻辑或道德的行为“正常化”。比如说媒体上看到“一对男女刚认识就可以一见钟情然后发生一夜情”,这是真实的,正常的吗?
我们需要给孩子设立一个标准,什么是该看该说的,而不是因为担心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很难做到,就降低了我们的标准。相信孩子,只要他们心中种下了强而有力的价值观,有父母的陪伴引导,合适的帮助,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在抖音,视频号,快手等平台,我们要注意哪些类别的内容呢?

电影“精彩”片段

视频平台上有挺多电影的浓缩版本,或者宣传片段。可是让人不解的是,那些片段选取的不一定是精华但却都是带有性暗示的元素。比如一些电影的宣传,其实是剧情丰富制作精良的,可是经常刷到看到的短视频宣传都是关于“诱惑的画面”,“胸肌”,“谄媚”之类的内容,而导演十年磨一剑这样的幕后苦心却被一笔带过。
千奇百怪的“新闻”
比如“某某石油董事长被街拍牵手女同事”又或是更劲爆的“美国某女生与宠物狗发生关系”,还有各类的性侵案件等等。往往非常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也可以成为很多网友的话题。

网红视频

各式各样的网红带货视频,无论是身上穿着,或是举手投足,都充满了性诱惑。还有各种跟风的网红舞蹈,跳舞的时候必定是穿着性感紧身的衣服,再加上各种视觉效果的大长腿,务必让每一个动作都能妩媚动人。
脱口秀

脱口秀可能大家觉得没有什么视觉上的刺激,但在言语上却是重灾区。如果你观看的是英语频道的,那么你绝对会被f字出现的次数惊掉下巴。不仅如此,在内容上,脱口秀也会绘声绘色地描述各种异性或同性交往的事情甚至是性行为。但是,如此重口味的内容,很多青少年却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完全不觉得这个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如此多的内容里面都要加入“性”的元素呢?消费者心理学早就有研究表明,如果要吸引人来关注和消费,重点是要挑起人的情感需求。比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就很懂得去引起青少年的“竞争,潮流,自由,勇气”这样的情感共鸣。当人们在喝可乐时,并不只是在喝一款饮料,而是觉得自己很酷,跟上了潮流。

而在众多的情感里面,性是最能挑逗起人的原始情感,最能吸引人的。所以加入性元素的内容在宣传时就会被更广泛地使用。
我们要主动与孩子谈,这些媒体的背后其实是想传递怎样的价值观,难道只是单纯的娱乐吗?在自媒体的时代有平台给各种各样有特殊才能的人有展示的机会,是一个优势。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如何选择优质的视频,而不要被一些利用了性,暴力等元素来吸引人的视频所打动。我们要培养能理性独立思考的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被媒体牵着走。该如何谈呢?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