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各大媒体或社交平台,我们不时有看到像“有脾气就要发泄出来”或者是“follow your heart(随心所欲)”这样的说法。是的,我们的感觉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真的要让感觉来主导我们的行为吗?
大部分家长都见过兄弟姐妹之间抢玩具的情况。一个孩子看中了另一个孩子手上的玩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动手去抢。这个时候家长会做什么呢?绝大多数的家长应该都会去跟抢玩具的孩子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假设这个孩子懂得争辩了可能就会跟你说“我想要,凭什么我不能有,我不管”。
看到这里,家长学堂的父母们都知道,该管教了!因为我们有责任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同理,使用正确的方式沟通,还有很重要的,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
试想这个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还是一冲动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荷尔蒙交织的情况下,更是危险。比如他开始迷恋女孩子,又或者是他忍不住想要去尝试抽烟。如果由情绪来掌管行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作为家长,必须要引导孩子迈向成熟。成熟就是可以理性思考和行动,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也就是训练我们的大脑在情绪袭来和做出行动之间,插入关键的一步:停下来,思考!
停下来可以让我们被情绪充斥的大脑冷静下来,避免在情绪之下做出破坏的行为。可以做深呼吸,数数,或者洗个脸。
思考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是什么让我如此烦恼。
因为情绪本身是在反映我们内心更深层次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顺藤摸瓜挖到我们的真正需要,那么做再多都只是在处理表面的问题。
有个很有趣的比喻——蜘蛛和蜘蛛网。如果你发现房间里有很多蜘蛛网,你肯定会动手去清除对吗?但是如果没有找到罪魁祸首—蜘蛛,蜘蛛网还是会再出现的。蜘蛛网代表着我们的感受,仅凭着感觉就去行动,就好像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清理蜘蛛网,但却没有找到蜘蛛。我们不仅会觉得很累,时间长了还会感到沮丧,甚至撒手不管了。而蜘蛛就代表着感受背后的触发事件或原因。
喜怒哀恐本身并没有对与错,它们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风向标。我们的感受会提醒我们“问题出现了”,并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如果我们忽略了它的“提示”,变成了受它的“控制”,那往往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事实的真相。
说回上面孩子抢玩具的例子。孩子当下想要玩具,情绪可能是“妒忌”,而这个情绪的直接行动就是去抢玩具。在妒忌的情绪之下,他可能会觉得爸妈偏心,觉得另一个孩子自私不肯跟他分享。但这是事实的真相吗?还是情绪之下我们自以为是的诠释。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情绪其实是很糟糕的带领者,如果我们由情绪来主导我们的行为,那必定是一场灾难。那我们在情绪袭来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
招数一:深呼吸,数数,转移注意力
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最好的方法。选一个你适合的,坚持去做,提醒自己,也允许身边的人提醒我们。可能不会一次两次就成功,与你的导师或朋友沟通,不停地调整和尝试,会有收获的。
招数二:自我暗示
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句子来做自我暗示:
“我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
“我是被重视的”
“他说的这句话不是在针对我”
招数三:运用想象
想象你的周围有一圈盾牌,严严实实地包围着你,那些伤害你的话在飞向你的时候就撞到了盾牌,像小石头一样啪啦啪啦地掉到了地上。而你在这个保护当中毫发无伤。
希望这些小提醒可以帮助到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强烈的情绪。
如果长期以来,你做了很多尝试,都没有办法摆脱这种困境。我鼓励你,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或者与可信任的家人朋友分享。有时候我们自己没法跳出思维的怪圈,特别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还有很多不同的思想充斥。我们需要身边信任的人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视角,还有持续的支持和鼓励。
文章改自www.family.org.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