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从小我们就听说“天生我才必有用”,那到底怎么发现自己的才能?家长们又如何发掘孩子的潜能?我们在1月的回家活动上有了很多有趣的探讨。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看到了这八大智能,有家长觉得松了一口气,发现原来孩子只是逻辑语言方面比较弱,所以在一些教育体制之下学业不是特别突出。也有家长看到之后觉得“天呐,我还要发展他这么多种智能!”

但是在回家活动的讨论上,家长们都非常兴奋,因为他们一讲到自己的孩子在某某方面的智能,都觉得特别的自豪。是的,我们需要戴上一副“欣赏”的眼镜来帮助孩子在自己突出的方面越做越好,建立他健康的自尊,还有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孩子之间的连接。许多家长提到了一些困惑,比如孩子不能坚持,没有动力,希望孩子能够更主动。

如何发展孩子的动力呢?要注意3个方面:

自主

这个兴趣班,是孩子想要的还是家长希望要的?我们有没有给孩子选择的空间。通常可能是看到孩子弹了几下琴或者打打鼓比较有节奏感,老父亲老母亲就喜出望外赶紧去报个班学音乐。又或者是孩子仰慕哪个钢琴家,说要学钢琴,就赶紧给他找最好的老师,如果中途不想学了,就会被质问说“不是你自己要学的吗?怎么又半途而废?”。

我们不要跑在了孩子的前面,在他都还没感到饥饿的时候就喂他一大堆营养品,自然不会再有兴趣去找东西吃。要让孩子有追求的动力,就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有选择的,是“I WANT”,而不是去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而已。

能力

评估孩子是否已经到了发展这个能力的阶段。与其很早就开始推孩子去学,不如等到合适的年龄或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学起来更有成就感和建立他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父母可以尽量陪伴孩子,观察他的能力发展。

归属与连接

无论是哪个年龄的孩子,都期望与父母有健康的连接和归属感。父母在陪伴和发挥孩子潜能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自己所做的,是在建立跟孩子的连接,还是用焦虑在破坏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有父母认为“既然学了就一定要坚持“。坚持当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你的坚持并不是给家里人带来积极的能量,而是在破坏家里的氛围,我们就要停下来再好好思考,我们所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培养的,不是他可以做些什么,而是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欣赏和关爱,以及被接纳的。孩子想知道的是:

你接纳我吗?

无论我表现得好不好,是否符合你的理想标准,你都接纳吗?

你觉得我有能力吗?

你真的相信我将来可以做得很好,也接受现在我的能力还没达到,继续鼓励和欣赏我做得好的地方吗?

你会花时间在我身上吗?

我是有价值的吗?值得你花时间来专注在我身上吗?

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家长学堂的一句格言——如果孩子有能力,我相信他都想做得最好!

重点不是培养天才小神童,而是陪伴和相信孩子,在爱和智慧里引导他,必定会在合适的时间发出光芒。

Mo, Fei

Author Mo, Fei

More posts by Mo, Fei

Leave a Reply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zh_CN